sitution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第1讲 什么是政治?
1.1 政治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流寇政治与坐寇政治,后者更强。但后者存在问题:第一,有些坐寇会变得贪婪、不理性。第二,坐寇代际交替问题。同时,坐寇政治并非理想模式。民主宪政是更为合理的做法,即把统治者的权力放到宪政民主的框架中,使其政治权力受到限制。
关于国家问题的诺思悖论:”国家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人为的经济衰退的根源。“
1.2 中国人的政治观
中国古代中对”政治“的思考。何为”政“:第一,指政事。第二,指政权或权柄。第三,指政策和政令。第四,指主持政事。第五,指国家的制度和秩序。第六,指符合礼仪和道德的做法(多为儒家观点)。何为”治“:”治“在古代为水名,后来被引申为”治水“”治理“,用来指治理和统治。还可以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两字合用”政治“,是指:第一,政事得到了治理。第二,政事治理的本身。第三,治理国家所实行的措施。第四,君主及其大臣统治国家和治理社会的活动。
中国近代对”政治“的思考。近代政治概念为politics的中译,理解为统治机关之运营,代表20世纪初中国人对政治的理解。较为经典的是孙中山先生所说:”政是众人的事情,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情便是政治。”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影响,教科书把政治定义为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基础上,又有三点延伸:一是政治的根源是经济,二是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三是政治的核心是社会权利。
1.3 孔子与韩非政治观的分野
儒家更多从伦理角度来理解政治,强调政治的伦理观或政治的道德观。政治本身包含端正、正直和正确的意思。孔子认为政治就是要端正,要通过道德方式来治理政治。对于他政治观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孔子过度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和伦理性,倡导道德约束,主张个人自律,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这种观点主要受启蒙运动以来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学的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制度无法覆盖到所有领域,因此社会仅仅依靠制度约束是不行的,需要同时依赖于人们的德行和操守,或者说道德情操。如亚当斯密所写的《道德情操论》的观点。
法家观点与儒家完全不同,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将国家视为国君的一个工具,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以所有统治和政事都要围绕这一本性。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观点类似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同时,与公元16世纪的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现实主义有相通之处。
1.4 古希腊人如何理解政治?
在古希腊人眼中,政治包含以下几个特性:第一,政治本身就是公民对城邦公共事务的参与。第二,公私领域的区分。第三,政治的目的是追求公共之善。
1.5 西方的现实主义政治观
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表述的政治哲学,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指一种政治上的现实主义。他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政治应该去道德化。扩大君主权力是当时意大利寻求政治出路的正确方法。因此,君主如何行事就非常重要。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韦德看来,民族生存是德国国家战略的核心问题。如果忽视这个问题,德国就有可能面临覆灭的危险。
德国现实主义学者施米特,也是著名宪法学家,但因在第三帝国时期与希特勒政权过从甚密而备受争议,代表作《政治的概念》。认为政治的核心是”划分敌友“。
1.6 理解政治的当代观点
国际主流学术界:哈罗德·拉斯韦尔、戴维·伊斯顿、罗伯特·达尔、弗兰克·古德诺、安德鲁·海伍德对政治的四个角度理解、杰弗里·托马斯政治五因素模型。
政治可以被理解为发生在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部的公共领域、涉及采取何种集体决策形式来对公共政策做选择,并以官僚机构和军队警察作为强制力支撑的一系列活动。
第2讲 政治学:智者如何思考?
2.2 什么是政治学
最早的政治学通常被认为是哲学或历史学的分支,其主要目的是发现人类社会构建政治秩序的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政治学作为一个学科经历了三种不同的传统,分别是哲学传统、经验传统与科学传统。第一种哲学传统,重视规范研究,更多地进行哲学思辨式的探索,关注应该这样的问题。第二种经验传统,关心现实世界中的政治实际是怎样的。这种研究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关注的是“是什么”。第三种科学传统,并非完全独立于经验传统的路径,而是在经验研究中更多地采用科学方法。在这一研究传统中,学者更关心对因果关系的探究,即何种原则导致何种结果,通常还包括对因果机制与过程的解释。
今天政治学研究主要包括四个主要领域:第一,政治哲学,有时又称为政治理论,特别是在英国。这一理论主要关心经久不衰的经典问题,并借助思想史的方法,即探究政治思想史上不同重要人物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和比较。第二,比较政治学,主要是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体制度、政治运行、公共治理与治理绩效的比较研究,最近比较政治学比较重视政体、政治稳定等方面的研究。第三,本国政治,在不同的国家内容不同。本国政治被归入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于:一是任何政治学研究都存在“以我为主”的问题,所以本国政治研究通常都会跟国别比较研究区别开来。二是本国政治研究一般都会做得比较精细,不仅论文和著作得产量非常大,而且通常会比跨国研究更为专门和深入。第四,国际政治,又称为国际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不仅关心本国与他国的国际关系,同时还研究别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关系。此外,也有把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去研究。
2.3 古希腊与古罗马传统
希罗多德《历史》,首次出现了政体类型学讨论。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视为今天研究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重要史料。
柏拉图《理想国》,开篇就讨论了政治哲学的经典问题“什么是正义”。他关注什么是最好的政体,以及什么是善的社会。他有一个招牌概念是哲学王的统治,其立论基于两个基础:第一是对人性的基本判断。人性有善有恶,多数人容易堕落。第二是他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专门的技艺,统治也是这样。所以,他认为应该由哲学王来统治,但后期认识到这种统治难以实现,将混合政体视为次优选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对政体类型进行研究,并首创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他依据两个标准区分了政体类型:一是统治者数量的多寡,二是统治的目的是否服务于全城邦的利益。于是基于此划分了六种政体类型,包括三种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以及相应三种变态政体:僭(jiàn)主政体、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他甚至在这本书里探讨了政治斗争问题,论述了贫富冲突的危害以及中产阶级的重要性。
西塞罗较为重要的贡献是对混合政体思想的发展,以古罗马共和国政体为例:执政官代表君主,元老院代表贵族,公民大会及保民官代表平民。
2.4 从“黑暗时代”到启蒙时代
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过去被称为“黑暗时代”。
托马斯·阿奎那最重要的工作是把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系统地介绍给西方基督世界。
马基雅维利,著有《君主论》和《论李维》,是政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阐述了将政治与道德相分离的原则。他有着清晰的古典共和主义的思想,认为共和国优于君主国。
宗教改革:欧洲政治思想重要转换是16-17世纪宗教改革的兴起。当时宗教改革领袖是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倡导“因信称义”。
- 法国思想家博丹:主要贡献是主权学说,认为主权超越其他任何权利,是不受法律约束的最高权力。这一观念对后来国家理念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博丹的主权学说有着自相矛盾和含糊不清的成分。
- 英国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从学理上阐明了国家的必要性。
-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早期自由主义的杰出代表,提出立法权和行政权两权分离的思想,认为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卫人们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确立了古典自由主义奠基者的历史地位。
- 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一方面反对专制和捍卫自由,另一方面论证了三权分立的必要性。他的学说直接影响了1787年《美国宪法》的起草和美国政体的创建。
- 法国政治思想家卢梭:完善了社会契约论,并提出主权在民的学说。他把社会契约视为组织政治社会的重要条件,其“主权者”是指合法性源自人民,意味着卢梭更强调直接民主而非代议制民主。此外,他强调了公意及其不可分割性。
- 《联邦党人文集》:过去常重视研究联邦党人的共和制和联邦制思想——前者指自治政府、代议制、三权分立、自由学说以及共和制的主张,后者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合理划分权力的主张。但该作品对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的倡导和对政府效能的重视常被忽视。
2.5 经验研究范式的兴起
19世纪政治学的主要特征是整体上向经验主义的转向。
19世纪,实证主义(positivism)哲学开始兴起。法国哲学家孔德所著的《实证哲学讲义》把人类对重要问题的思考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神学阶段、玄学阶段和科学阶段。他认为,到了19世纪整个社会科学应该进入科学阶段。
19世纪30年代,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开启了关于美国民主的社会学研究,他的研究不是基于哲学思辨,而是基于对美国的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在做归纳和分析。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也部分地采用了这种方法。
基于经验观察基础上的研究,而非纯粹的逻辑演绎和推导,成为19世纪政治学的新趋势。
2.6 从政治科学到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20世纪,政治学迎来了政治科学的时代。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把可证伪性视为科学研究的核心特征。
政治科学研究的核心是探索政治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的理论形式经常表现为一个理论假说——即何种原因导致何种结果。
政治科学的革命(行为主义革命),其研究重点从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向人的政治行为转变。行为主义革命后,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经济学研究方法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扩展,推动了理性选择范式的兴起。理性选择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逐步成为美国政治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其特点是基于经济人假设。与理性选择范式有关的还有政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现在总体趋势是基于量化方法的实证研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主体,单一路径的政治学研究范式被舍弃了。
第3讲 意识形态大论战
三种主要的现代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
现代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原因:
- 第一,欧洲从政治上大致经历了从封建主义的衰弱到民主国家的兴起,再到政治革命这样的历史过程。
- 第二,欧洲社会结构出现了很多重要变化,尤其是阶级结构的巨大变迁,进而塑造出互相对立的意识形态,以及推动了中产阶级的兴起。
- 第三,欧美社会经济的重要变迁。经济危机的产生,对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造成影响,进而构成意识形态冲突的重要来源。同时欧美社会经历了贫富差距与经济不平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特雷西提出,原指“观念的科学”。马克思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这个概念政治化了。目前的政治学研究,一般把意识形态作为中性词汇来处理。
政治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 第一,意识形态需要解释世界。
- 第二,意识形态通常具有改造世界的企图心。
- 第三,意识形态通常还带有行为导向的色彩。
- 第四,意识形态的另一个特点是群众取向。
- 第五,某种意识形态和这种意识形态的实践往往是两回事。
自由主义
关于自由主义的基本介绍:
- 形成时间:自由主义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大概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趋于成熟。
- 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主张:政治上,自由主义反对两样东西,一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尚存在封建主义和封建制,二是绝对君主制和专制主义。经济上,自由主义反对重商主义。
- 自由主义的原则:
- 一是个人主义原则。这里的个人主义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个人要优于群体。其次,把个人视为整个社会创造动力的来源。
- 二是个人自由原则。政治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是指政治自由或社会自由,意味着国家或社会的强制力干涉得越少越好。
- 三是理性原则。自由主义相信人的理性力量,所以在历史维度上趋于进步史观,因此倾向于支持变革。
- 四是平等原则。自由主义主张的更多的是形式的平等和机会的平等,而非实质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它更强调在机会、形式、程序和资格方面的平等,或者说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五是宽容原则。自由主义相信,每个人的个性和自由非常重要,社会要允许、容纳、甚至鼓励多样性,宽容各种不同的选择和可能的见解。
- 六是被治理者同意的原则。所有统治都应该基于被统治者同意,但自由主义未必主张民主政治,其担心会出现“多数暴政”的问题,因此认为民主政治同时需要宪政原则的约束。
- 七是宪政原则。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权力应该受到明确的限制。
- 八是自由放任原则。古典自由主义主张自由放任,无论是在经济政策还是社会政策上,守夜人国家是其理想国家类型。
古典自由主义的大师们:约翰·洛克、亚当·斯密、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自由主义的演进与嬗变
- 一般认为,大概在1870年前后,古典自由主义就开始趋于衰弱。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内部开始出现现代自由主义。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方面,是尊重过去基本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主张强化政府干预。
- 现代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经济学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
- 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新古典自由主义)开始崛起,代表人物是哈耶克、米瑟斯、罗伯特·诺齐克。20世纪后期,美国主流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成为新古典自由主义复兴的重要旗手,被视为货币主义的倡导者。
保守主义
- 涵义:早期保守主义有两个版本,一是所谓”十足的保守派“,即反对变化,彻头彻尾地谋求维持现状。二是为了保存而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发展成了新保守主义。
- 作为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的重要原则:一是捍卫传统的原则。二是经验主义原则。三是人类的不完善原则。四是社会作为有机体的原则,这意味着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社会内部不同部分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所以,不能凭借自己的理论、臆想或理性构造一种新社会。五是重视等级、秩序和权威的原则。六是重视家庭的原则。七是重视和认同宗教的原则。八是重视道德的原则。九是尊重财产权的原则。
- 案例:撒切尔夫人改革与里根革命
社会主义
- 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改良的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
- 作为意识形态得社会主义的特征:一是强调共同体原则。二是平等主义原则,社会主义的平等观不仅是形式平等和机会平等,更重要的是实质平等和结果平等。三是博爱原则。四是阶级原则。五是财产的社会控制原则。六是满足需求的原则。
意识形态交锋的问题:
- 首要的问题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 支持个人优先观点的基本倾向:首先,社会或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其次,整个社会的基础与动力都在于个人,所以相应的制度与政策都需要落实到个人激励上。
- 支持集体优先观点的基本倾向:首先,有人强调共同体生存是第一位的。其次,强调个人的最优选择未必会导致集体的最优选择,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或可跟集体利益的最大化相冲突。
- 另一个议题是国家的角色与作用。
- 第三个议题是自由及其限度。这里指的是政治自由。在其谱系上存在两极,一种是自由至上主义,一种是集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不等于无政府主义,而是把国家限制在极小范围内。极权主义则意味着国家试图利用政治权利控制一切,渗透到各个领域。
- 再来探讨民主这一重要议题。支持民主的主要理由有两个:第一,所有统治都应该基于被统治者的统一。第二,在现有的人类政体类型选项中,找不到一个更好的选项。
- 最后,还有两个重要议题——平等以及政府和市场关系。保守主义强调秩序和社会等级,因此并不热爱平等。自由主义强调自由优先,因此在其框架内平等的价值要低于自由的价值。社会主义更多地主张结果的平等和实质的平等。
第4讲 政治生活中的国家
国家并非从来就有的,大部分国家形成在在二战以后。
国家的起源:安全与暴力。国家起源于人性的基本渴望,即对安全和自主的渴望。人希望拥有两者,但无法兼得时,可能会首先放弃自主,选择安全,而安全这种基本需求,跟国家是否提供秩序有关。
封建主义
- 民族国家产生之前,欧洲处于封建主义时代。所谓封建主义,即领主与封臣之间基于土地的恩赐而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安排。领主给封臣的土地成为采邑,这一过程叫做附庸,由此形成领主与附庸之间的依附关系。这不仅是等级制的人身依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 封建主义对现代政体的一个特殊贡献是:近现代立宪政体是从封建制度中直接演化出来的。封建主义衰弱的过程,就是欧洲近代国家崛起的过程。
理解国家的不同维度
- 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定义(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国家是合法垄断暴利的组织。
- 迈克尔·曼根据上述观点,总结了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第一,有特定疆域。第二,包含特定人口。第三,主要特征是垄断暴力。第四,需要一整套官僚系统。第五,依赖于税收系统。第六,国家主权需要得到国际承认。
- 国家类型的区分(历史维度和全球视野):第一,根据国家权力的特征,可以区分为绝对主义国家和立宪主义国家(宪章国家)。第二,根据国家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区分为“守夜人”国家(自由放任国家)、福利国家、极权国家(政治全能主义国家)、发展型国家、掠夺型国家等。
- 国家的理想角色的观点:第一,提供保护。第二,促进发展。第三,提供福利。
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
- 第一,多元主义国家理论。国家没有自己的自主性和利益,被视为自由主义的国家理论。
- 第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具有很强的经济决定论色彩,认为国家的意志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应,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
- 第三,新古典国家理论。这是理想选择学派的国家理论,国家被模型化为一个追求统治收益最大化的统治者,采取经济人假设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 第四,国家主义国家理论。这是关于国家的精英主义视角,认为国家具有自主性,而且根据国家利益行事,具有强力的国家中心论视角。
国家主义理论最常用的三个概念:国家自主性、国家建构、国家能力。
- 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独立于社会进行自我决策的程度。
- 国家建构是指一个现代国家或一个有效的现代国家塑造的过程。包括三个维度:第一,政治共同体的形成。第二,国家机制与制度建构的问题。第三,国家能力塑造和增强的过程。
- 国家能力的不同视角:迈克尔·曼区分为专制性权力和基础性权力、福山根据国家职能范围和国家力量强弱区分出两个维度、查尔斯·蒂利把国家能力与国家政体类型进行了组合分析(民主与不民主,高能力与低能力)。
第5讲 不同的政体:民主、威权与极权
政体的划分
- 政治秩序的核心问题是政体问题。
- 政体类型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根据最高统治权掌握在谁手中、这种统治服务于部分人的利益还是城邦整体利益这两个标准,将整体区分为六种类型:
ㅤ | 正宗政体 | 变态政体 |
一人统治 | 君主政体 | 僭主政体 |
少数人统治 | 贵族政体 | 寡头政体 |
多数人统治 | 共和政体 | 平民政体 |
- 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共和政体指,统治尽管基于多数人的意志,但这种统治兼顾了多数人和少数人、穷人阶级和富人阶级的利益。
- 胡安·林茨划分了五种政体类型:民主政体、威权主义政体、全能主义(极权主义)政体、后全能主义(极权主义)政体和苏丹制政体。
- 目前全球政体类型,公认的区分有三种:民主政体、威权主义政体和极权主义政体。
民主@政体
- 特征:第一,政治参与。民主意味着多数成年公民拥有投票权。第二,政治竞争。不同候选人可以就公共职位展开公开角逐,通过争取选民手中的选票来获得当选的机会。第三,问责制或责任制。在民主选择的政体下,选举产生的或由当选政治家任命的重要官员都要对选民和共同体负责。第四,回应或响应机制。政府对于公众的利益诉求有一种正式的回应或响应机制。第五,起码的政治平等。这里指具有平等地参与政治、政治表达和投票的基本权利,所有公民在这方面应该是平等的。第六,多数决定的规则。第七,对少数权利的保护。多数统治并不意味着多数可以就任何事情做出重要决策。多数决定规则是有其明确的边界和范围的。第八,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
- 关于民主的误解:
- 第一,民主主要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民主主要是一个转型问题,研究的是“实然”问题。
- 第二,转型是一个单向线性的进程?转型的三部曲是:旧政体的瓦解、新政体的创建和新政体的巩固。从实际经验来看,转型往往要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反复的挣扎。
- 第三,政体要么民主要么不民主?“两不像政体”。
- 第四,不民主就是因为不民主?有人把民主的文本或宪法简单地视为一套可拆卸的政治装置。民主的这套政治装置究竟怎样,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安装和操作这套装置的人。
- 第五,民主搞不好是因为民主本身不好?民主搞不好的直接问题是不会搞民主。民主要搞好,既涉及一套基于民主文本和宪法条款的制度安排,又涉及政治精英与主要政治力量的信念与行为,还涉及最初的民主实践能否常规化、惯例化与稳定化。
- 第六,民主重在选举竞争与权力制衡而政府效能无关紧要?实际上,只有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宪政约束与分权制衡,没有相当的政治权威与政府效能,任何政府是难以为继的,民主政体将无法维系。
- 第七,不同国家的民主模式都是相似的?实际上差异很大,这些国家在政府形式、选举制度、政党体制和央地关系上均具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不同组合。
威权主义政体
- 定义:指一个人或一个小集团的统治,居于统治地位的可能是君主、独裁者、军队或政党等。一般来说,缺少正式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政府亦非责任制或问责制政府。、
- 类型:君主制,军人统治,非军人统治的个人独裁,神权统治。
- 基本特征:第一,政治上的非多元化。第二,经济和社会领域倡导多元化。第三,实行一定的政治控制和政治压制。第四,意识形态控制和政治动员程度总体偏低。第五,政治领导权的更迭规则完全不同于民主政体(子承父业或兄弟相承、元老政治模式、暴力方式)。
- 理解这一政体的关键性问题:第一,合法性问题。第二,国家治理问题,一方面,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另一方面,信息也会对治理带来挑战。第三,威权国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政治领导人这一偶然因素。第四,这一政体不可避免会面临最终的政治困境和转型问题。
极权主义政体
- 基本特征:一个包罗万象的意识形态、单一政党、有组织的恐怖、传媒垄断、武器垄断、经济管制。
第6讲 政府结构和政治制度
政府机构分类,从职能维度: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
- 行政机构:被视为政府的核心,是具体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部门,按照上下级科层制方式来组织和构建行政机构,一般有单一最高行政长官。
- 立法机构:一般被称为国会、议会、国民大会或代表大会,或者直接被成为立法机构,指审议和批准法律及公共决策的机构,它是一个由较多成员组成的代议机构。内部的成员一般都是平等的,
- 司法机构:指维护法律、确保法律执行以及解决法律争议的政府机构。
政治系统与官僚系统的比较
类型/特征 | 政治系统(政治) | 官僚系统(行政) |
定位 | 政治权力的获取;公共政策的制定 | 政治权利的行使;公共政策的执行 |
身份 | 政治家或政务官 | 官僚或公务员 |
录用 | 选举与政治任命 | 考试与晋升 |
规则 | 竞争与回应性 | 服从与科层制 |
关系 | 依赖官僚系统的有效性 | 依赖政治系统的指导 |
政治制度的四个主要层次:
- 第一,政府形式。对于民主国家,狭义的政府形式包括: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
- 第二,选举制度。民主政体的主要选举制度包括:多数决定制、比例代表制、混合制等。
- 第三,政党体制。包括两党制、多党制(温和多党制、极化多党制)、一党独大制等。
政府形式(狭义):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关系。
- 总统制
- 定义:选民选举立法机构,即一院制或两院制国会;同时选举总统,民选总统选择与任命内阁部长并领导内阁管理政府部门。
- 特征:第一,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均由民选产生,民选总统是政府首脑。第二,总统任期与国会任期固定,彼此互不统属,均不能推翻对方。第三,总统任命和指导内阁,并具有宪法承认的部分立法权。
- 典型是美国。
- 议会制
- 定义:选民选举议员成立一院制或两院制立法机构,再由立法机构选举或任免首相及内阁。
- 特征:第一,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第二,由首相(或总理)与内阁成员构成的行政机关来自立立法机关。第三,立法机关多数通过”不信任投票“可以罢免新政机关。
- 典型是英国。
- 半总统制
- 定义:选民同时选举立法机构和总统,总统任命总理及各部部长,但总统任命总理时必须要得到立法机构半数以上的支持。
- 特征:第一,总统与立法机构均由民选产生。第二,总统拥有巨大的宪法权威,可以任免首相(或总理)与内阁。第三,首相(或总理)与内阁必须要得到立法机关多数的信任。
- 典型是法国。
诠释公民投票行为的不同视角
- 社会学模式:阶级因素、宗教因素、族群问题与语言因素、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异、代际问题、性别因素、城乡分裂因素。
- 政党认同模式:选民投票主要取决于政党认同,这一认同比较稳定,甚至还具有世代之间的继承关系。
- 理性投票模型:把选民视为经纪人,会把政治家(候选人)提供的公共政策视为自身效用函数的一部分。
- 支配型意识形态模型:选民会根据自己主导性的意识形态立场来投票。
选举制度
- 第一,多数决定制。得票最多者当选,一种是简单多数决定制,即在所有候选人中得票最多者胜出。另一种是绝对多数决定制,要求当选者至少需要获得50%的选票。还有一种选择性投票制,也称为偏好投票制。
- 第二,比例代表制。通常采用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采用顿特公式或最大余数法进行计算。
- 第三,混合型选举制度。把多数决定制与比例代表制结合起来。
政党
- 定义:是一个有政治愿景、以执政为目的的政治组织,政党旨在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控制政府的人事与政策。
- 功能:第一,代表功能,代表部分选民的意志和利益。第二,培养和录用精英。第三,制定政治目标。第四,利益表达和整合的功能。第五,政党具有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功能。
- 类型:分类之一是划分为干部型政党和群众型政党,分类至二是宪政型政党和革命型政党。
- 三个重要问题:战略问题、组织问题和领导问题。
政党体制
- 非竞争性政党体制:政党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竞争关系,而某一主导政党居于支配性地位。包括两种类型:一党制和霸权党制。
- 一党制:该国只有一个基于统治和支配地位的政党,不存在任何其他政党。
- 霸权党制:该国存在多个政党,但有一个主要政党基于统治和支配地位;其他政党并非民主政体意义上的政党,这些政党可能也参与政治竞争,但该霸权政党控制着全部的或绝大部分的政治权力。
- 竞争性政党体制:指不同政党之间存在实质性竞争关系的政党体制类型
- 主导党体制。
- 两党制:并非只有两个政党,而是两大主要政党始终能够赢得绝大多数选票和席位。
- 温和多党制:主要有三到五个重要政党。
- 极化多党制:议会中重要政党有六到八个以上。
- 碎片化政党体制:通常包括10或20个以上的政党。
央地关系
- 联邦制:主权或主要政治权力由联邦政府与州或邦政府共同分享的一种央地关系模式,联邦政府和州或邦政府同时从宪法与人民的授权中获得政治权力。
- 单一制:指主权或主要政治权利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州或省政府的政治权利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授予。
- 比较政治学对联邦制与单一制优劣的主流研究:权力分享(协和民主理论或共识民主理论)流派、政治整合流派。
第7讲 法治与公民权利
宪法
- 主要内容:一是跟国家的正式政治制度结构有关,二是跟公民自由和基本权利有关的。
- 类型: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
- 功能:第一,确立合法性。第二,确立基本的政治制度结构。第三,明确公民的自由与权利。第四,限制政府活动和政治权利。第五,提供关键政治争端的解决办法。
- 结构:一般包括序言、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公民权利与自由以及修宪程序等。
宪政
- 定义:指基于宪法与法律实施统治,或者说是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受到宪法与法律普遍约束的观念和制度。
- 第一,宪法与法律限制政府活动和政治权力的范围。第二,宪法与法律应明确及保障公民平等的自由和权利。第三,宪法与法律创造政府越权时给予救济的手段。
- 违宪审查的内容:一是裁决具体的法律或决定是否符合宪法;二是解决国家和公民关于基本自由权的冲突;三是解决不同政府机构或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冲突。
英美法=普通法=判例法
大陆法=法典法=成文法
第8讲 民主转型的政治逻辑
民主转型僵局的三个阶段:一是威权体制的瓦解和启动转型;二是民主运转的困难及其引发的各种难题;三是威权方式作为解决问题方案的登场和威权整体的回归。
转型可能出现的三种结局:最好的结局是完成民主转型并实现民主巩固;最坏的结局是转型失败并重新回到威权政体,在此过程中可能还伴随着秩序失控、暴力事件和流血冲突,甚至国家分裂的危机;中间状态的结局是新政体兼具民主因素与威权色彩,反腐摇摆于民主和威权之间,但已丧失继续转型的政治动力。后两种都意味着该国陷入了转型僵局。
关于民主转型的一些概念
- 民主转型:指从非民主政体转变为民主政体的过程。
- 民主巩固:指一国的民主政体不断被强化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民主能够继续生存并能防止可能的逆转。这可以从三个维度衡量:一是行为层面,主要的政治力量不再考虑推翻民主政体;二是态度层面,压倒性多数的公众接受民主为唯一的游戏规则;三是宪法层面,所有政治行动者都在宪法框架内解决政治冲突。
- 民主崩溃:指从民主政体蜕变为非民主政体的过程。
民主史
- 一般认为人类最早的民主实践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城邦则是其典型代表。但是,这两者既没有历史上的前后相承,又没有思想上的重要关联。所以,古希腊的古典民主制度并非英国宪政与民主的直接源头。
- 英国的宪政和民主,是在西欧国家间竞争体系下本国封建体制演进的一种政治结果。英国是现代民主的源头。英国民主的形成最初并不是源自政治力量对民主本身的追求,而是立宪政体和贵族政治自然演进的产物。
- 英国宪政和民主演进的四个阶段:第一,规定国王不能做什么,标志性事件是《大宪章》的签订。第二,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监督国王的行为和贯彻《大宪章》,这一设想最终导致13世纪苏格兰议会的产生。第三,责任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第四,议会改革、选举资格限制的放开和普选权的落实。
- 英国稳固民主的经验:一是长期存在势均力敌的政治力量——主要是贵族和国王。二是立宪政治和公民权利的发展优先于民主的发展,权力制衡和政治竞争的发展优先于政治参与的发展,这一发展顺序首先保证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然后通过权力制衡和竞争发展出一整套有利于现代民主制运作和实现精英控制的制度安排,包括议会、责任内阁和政党等,最后才落实普选权以保证大众的政治平等和参与。
- 亨廷顿”三波民主化“:他把一波民主化定义为”一组国家由非民主向民主的过渡,这种转型通常发生在一定特定的时期内,而且在同一时期内,朝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在数量上超过相反方向回归的国家。“
社会民主转型
- 研究的问题:一是为什么有些国家启动了民主转型而另外一些国家没有?二是启动转型的国家为什么有的实现了民主巩固而另外一些没有?为什么有些民主国家出现了民主政体的崩溃而另外一些国家没有?
- 民主化的几种影响因素:第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现代化)。第二,一个国家的阶级和社会结构。第三,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宗教因素。第四,一国民主转型的国际环境或国际因素。第五,民主转型过程中政治行动者的行为。
第9讲 如何参与?为何抗争?
政治参与
- 定义:公民通过正式途径影响统治者或公共决策的行动与过程。
- 政治参与者的类型:政治积极分子、普通政治参与者、政治冷漠者。
不同政体下的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 | 民主政体 | 威权政体 | 极权政体 |
数量与程度 | 中等 | 低 | 高 |
特征 | 自愿的 | 被操纵的 | 组织化的 |
目标 | 影响决策者和公共政策 | 维护统治者的权利、制造民主的表象 | 理论上:为了改造社会;实践上:展示统治者的权力 |
政治冷漠:泛指公民的“政治不参与”,表现为公民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各种形式的政治活动。在成熟民主国家,部分选民的政治冷漠是普遍现象。
社会运动
- 定义:指一种特定形式的集体行动或集体行为,其动机主要来源于成员的态度和期望,通常有松散的组织框架,具有明确的诉求。社会运动被视为社会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 几种主要的社会运动理论:相对剥夺感理论、资源动员理论、集体认同理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集体行动理论。
公民社会
- 含义:第一,指私人领域;第二,指第三部门。
- 特征:第一,具有明显的自主性;第二,具有较强的组织性;第三,看上去属于私人领域,但又有一定的公共性;第四,存在着大量的集体行动,而社会运动是集体行动的一种方式。
第10讲 政治文化真的起作用吗?
政治文化:涉及的是人们对重要政治议题的态度和倾向。
政治社会化:指政治文化习得的过程,包括政治认知、态度、价值观与行为的习得。
代表性研究者:
-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基于经验观察研究美国政治文化,乡镇精神
- 阿尔蒙德,再政治文化研究中引入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公民文化》,提出政治文化的三种不同类型(村民、臣民、公民)
- 英格尔哈特,研究核心问题:经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会对政治文化产生何种影响,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社会资本理论
- 代表性学者: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
- 特征:第一,它不是正式的制度安排;第二,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网络之中;第三,他总体上跟人际互动、互惠机制、合作互助、信任关系这些东西有关。
第11讲 民族主义与族群政治
民族
- 客观定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 主观路径:视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东森)
- 试图融合客观定义和主观定义:具有名称在感知到的故土上居住,拥有共同的神话、共享的历史和与众不同的共同文化,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法律与习惯的人类共同体。(安东尼·史密斯)
民族主义
- 解释民主主义起源的几种主要解释:一是社会经济的解释。二是社会文化的解释。三是政治的解释。四是意识形态的解释。五是建构主义的解释。
民族国家
- 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民族成为一个国家。(一国一族,一族一国)
- 西欧多族群国家和以实现民族整合:第一,现代化,即充分发展工业化和工业社会;第二,建立一个平等主义的国家;第三,塑造民族认同,这里的民族认同是超越族群认同之上的、基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感。
第12讲 暴力、革命与内战
政治暴力与常见的暴力现象:
- 暴力:是针对个人或群体的一种武力攻击现象。
- 集体暴力:对个人立即造成肉体上的伤害;至少有两个作恶者;集体暴力至少是部分地来源于施暴者的相互协作。
- 政治暴力:跟政治有关的集体暴力,是由政治动机引发的、包含明确政治目标或意图的集体暴力。
- 政治暴力的常见类型:街头骚乱、政治大罢工、政治暗杀、恐怖主义袭击、军事政变、族群屠杀或种族屠杀
- 政治暴力的类型与逻辑:罗斯金《政治科学》划分五种类型;蒂利的人机暴力类型
国家与社会革命
- 社会革命的阶段:第一,旧制度的衰朽。第二,能量的集聚和革命的发动。第三,旧制度的垮台。经过急剧变革,中间还伴随着大规模的社会动员与底层反抗。第四,出现政治力量的重组和新制度的诞生,最终达到新的政治均衡。
- 解释社会革命的主要理论流派: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第二,革命的群体心理理论。第三,系统/共识价值理论。第四,政治冲突理论。
- 内战的解释理论:第一,内战源于身份认同危机。第二,强调对资源的争夺。第三,着眼于政治权利。第四,革命理论。
第13讲 经济增长与国家治理的政治学
蛋糕政治定律
- 比经济规则更强硬的是政治规则,经济领域的规则最终可能是政治领域的规则决定的。
- 国家与“蛋糕”的关系:第一,没有国家时的主要规则是抢蛋糕。第二,绝对主义国家的主要规则是分蛋糕。第三,立宪主义国家的主要规则是做蛋糕。
经济人假设
- 首先,人是自利的,即任何人首先都会对自己感兴趣。
- 其次,人是理性的。
- 再次,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私人部门治理
- 首先,界定和保护财产权利。其次,交易与经济自由,即市场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可以自由竞争。再次,契约的强制执行与法制。
公共部门治理
- 一是多数人通过政治参与和投票控制公共部门的权力和资源。二是建立政治竞争的规则和机制;三是要确立政治权利与民主决策的范围与边界,亦即实施宪政原则。
第14讲 如何做政治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需要探索因果关系。确定因果关系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原因与结果之间要有相关性;二是原因与结果之间要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即因在先、果在后;三是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引发机制,即原因通过某种确定的机制导致结果的产生。
研究九问
- 第一,我有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吗?
- 第二,我有一个好问题吗?
- 第三,前人是如何解释这个问题的?
- 第四,我是如何解释这个问题的?因果关系和机制
- 第五,我的解释内在逻辑是自洽的吗?
- 第六,我的解释是新的吗?
- 第七,我的解释比之前的解释更好吗?
- 第八,经验证据支持我的解释和逻辑吗?
- 第九,我的研究得出什么结论和政策意义?
- Author:RE
- URL:https://www.rainstormdesign.top/article/10c24dac-5bf9-8046-8c1f-c55a81760091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